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KY体育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产品展示

满是馅料和汁水——实写新闻

时间: 2024-05-20 21:43:53 |   作者: 咖喱酱类

  有人喜欢将编辑新闻形容为制作包子的过程,一个好的新闻汁水多、肉多和皮薄,那么这个包子就好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追捧。而编辑的工作正是制作 包子的过程,怎么样才能做到一咬汁水咸淡适宜,怎么样才能做到馅多而不腻,怎么样才能做到皮薄一咬就破都是一个个大学问,这也是实写新闻的过程,里面涉及到“原 料”、“配方”和“技术”的技巧。

  新闻编辑的过程,是指新闻编辑员对新闻素材进行挖掘、筛选、提炼的过程,也就是让新闻满口馅料和汁水的过程。

  作为新闻编辑员,如何对新闻的原料进行编辑是一项技术活,这是通过你自己对新闻素材的掌握而定的。如果新闻素材掌握的比较少,就可以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简讯。如果新闻素材掌握的材料厚实,就依据自己的视角,结合真实的情况,写成几千字的通讯或新闻特写或专访等等。若对掌握的新闻素材不够就将其改写成通讯、新闻特写等之类的文体,显得这篇新闻没有支撑的论点,类似于“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读者在阅读这类新闻就会“原料”的口感不是那么好,就像兑水一样,味道不好吃,就不会有兴趣继续“吃”下去,或者直接不“吃”了扔掉。

  在新闻编辑“原料”时,选用什么“原料”很重要,比如,选哪一块的瘦肉制作口感比较好?这就是应该要依据读者的需求及各种媒体载体,新闻中选择通过什么形式的语言体现新闻素材很重要,一般多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语言,这样就比较具有可读性,多用通俗、平实、具体的语言,不是文学上亮丽的辞藻的语言展示。如,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教育部长陈宝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减负不成功,宝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成为了读者的经典语录。又如,通讯有叙有议,《散不尽的晨雾》的人物通讯将叙述描述的颇为生动,而议论却很玄妙,就像“晨雾” 一样的朦胧,充斥着“从人的本质构成……是心灵更广阔的时空的冲撞”等诸如此类的不知所云的句子。

  以“报纸”为例,新闻素材编辑的语言文字越具体,内容就越真实、也越生动。因此,制作包子的配方如何让读者“吃”起来朗朗上口,也就是如何明智的选择新闻语言文字组织好的新闻使得读者津津有味,就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多用动词。在标题上采用动词,读者不用看内容,只要看了标题,就会知晓该新闻的内容。如,标题《陈安庆:315打假维权,你为何不找消协找媒体》中,通过“打假”、“不找”和“找”3个动词,就能知道该篇新闻是关于“打假”的主题,而通过“找”和“不找”2个动词凸显出不找消协找媒体的原因。在《一水激活万水流》这篇通讯里,作者在文中写:“几千只白鹤,在天空翱翔,在水波中踱步,在苇海间穿行……”。这里,“翱翔”、“踱步”、“穿行”3个连贯动作,把白鹤刻画的栩栩如生。

  二是多说事。在一篇反映深化改革元年一篇很好的舆论监督消息报道——《项目审批“长征”698天泰豪动漫变“动慢”》,消息用汉语谐音动漫的“漫”批评审批流程的“慢”,展示出消息的趣味性。“慢”体现在两个细节上,一是记者现场看到的审批的流程图,二是举例的698天的天数。点出了这种“慢”,正是深化改革的障碍,不破除慢,就谈不上深化。

  制作包子的“技术”就是掌握好火候,能让读者及时品尝到“软硬适宜”、“弹性”和“嚼劲”。这就是说新闻编辑员怎么来制作好的新闻达到好的效果是跟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挂钩的。由于每个新闻编辑员的业务基础、认识水平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同,编辑部每天收到的稿件大多是半成品,甚至一盘散沙。作为新闻编辑员,最基本的就是判断新闻素材有没有新闻价值,是否仍然有时效性,是否与主题的发展相一致等等。判断出该篇新闻素材有价值后,就通读整篇新闻素材,再进行有价值的新闻取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就会被细枝末节掩盖掉。比如说,消息中导语过于长,那么读者就会没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是内容,而不是长长的导语——即背景材料,就好像“吃包子”一样,一口下去是包子皮,第二口下去仍然是包子皮,第三口、第四口依然是包子皮一样,半天都吃不到“馅”。又如,新闻导语中出现了总结中“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关心下”、“按照某某部门的要求”、“通过采取什么措施” 、“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之类的“八股调”也是不可用的,读者最关心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次才会关心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上一篇:【48812】淄博说 不食春卷不过春

下一篇:我国首部馅料国标有望年内出台

kaiyun官方网站主页-KY体育 版权所有| XML

(86)-010-6941-6002